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江苏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二)

2018-12-19 17:01来源:江苏自考网
【导语】以下是江苏自考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二)



  21.人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另一方面是人统治自然。首先,人作为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人来自自然,人属于自然。其次,人为了生存、种族延续和发展,就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作为索取和改造的对象,这就是人统治自然。
 
  22.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的本质最重要的方面。作为社会的人,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总之,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23.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反映,而是具有自觉性,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4.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认知反映,是指主体对他们的行为、对社会交往和对集体组织间的关系的认知。
 
  25.认知: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26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27.光环效应:在社会认知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它方面去,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又称为晕轮效应或成见效应。
 
  28.近因效应:是指在社会认知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印象会产生更强烈的作用。也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29.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中,人们常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在其头脑中形成有关某人或某类人的固定印象,这种固定的刻板印象将对随后的反映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或定势效应。
 
  30.情感效应:在人际关系中,观察已有的情绪情感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从而造成对人判断或评价上的偏见。
 
  31.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32个性差异:个性具有意识倾向性,它是人对事物的一定看法、态度和趋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的选择性和积极性的表现,制约着一个人全部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意义。这种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社世界观。个性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性,它体现在个体之间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的不同。
 
  33.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不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34.意志:是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35.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36.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37.气质:是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的、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8.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9.所谓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40.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需求和人体外部的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

上一篇:江苏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一)

下一篇:江苏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