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七章(4)

2018-12-13 17:55来源:江苏自考网
【导语】以下是江苏自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七章(4)



  动机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有:

 
  1.本能理论:最早被提出的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但不能解释所有动机行为。人的许多行为是后天学习来改变的,不全是先天机制的驱使。

 
  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
 
  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其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从低到高级可分为五层:
 
  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同情境下激励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得到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行为。(不是绝对的)

 
  3.认知与期待理论
 
  现代动机理论学家采用认知观点,来说明激发人类行为的动机。认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非常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动机力量:目标激发人的内部力量的强度。效价: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期待:个人依据经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构成:三个层面可考察和定义情绪,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只有个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反映了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高;愤怒时,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等,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是伴随不同情绪产生。
 
  3.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也是情绪表达过程。如悲伤时哭,高兴时笑等。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常成为人们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

上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七章(3)

下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七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