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4)

2018-12-14 10:45来源:江苏自考网
【导语】以下是江苏自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4)



  人格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
 
  双生子的研究被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提出研究原则:同卵双生了既具相同的基因形态,那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归环境因素造成的。而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不同,但环境上相似,因此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艾森克,弗洛德鲁等人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在这两两项人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性。
 
  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
 
  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仅具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的“遗传”因素(表现为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子女,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家庭成因,重点在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1949,西蒙斯:《亲子关系动力论》细述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反应(拒绝,溺爱,过度保护、严格)及对人格所产生的后果。结论: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结论。这意味着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家庭教养方式:
 
  ①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对人格具强大的塑造力;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4.早期童年经验:
 
  麦肯侬: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
 
  1.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
 
  2.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
 
  3.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对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童年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5.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
 
  著名研究实例:巴理(1966)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的特姆尼的比较研究。说明: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不同生存环境影响人格形成,气温也会导致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频率提高。如热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反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更多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可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人既是生物个体,又是社会个体。就人格状态说,后天环境因素作用更大。具有灵活特征的人其社会适应性强,后天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影响更大。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上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3)

下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