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江苏自考网!  今天是

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九章(1)

2018-12-14 10:57来源:江苏自考网
【导语】以下是江苏自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九章(1)



第9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人际交往: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
 
  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这就是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个体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付出的是代价,得到的是报偿,利润是报偿代价的差值。
 
  社会过程中,包含了深层的心理估价问题。即个体对自己的报偿与代价之比的认识大于他人的报偿与代价之比时,也许会被别人所不理解或不认可。

 
  人际沟通:
 
  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总是沟通者为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
 
  人际沟通的功能: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
 
  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研究显示:人类如果缺乏信息交流,其语言能力及其他认知能力都将受以严重伤害。(印度狼孩)

上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八章(5)

下一篇:2018年江苏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九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