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512-67311639

距7月江苏自考考试 52

距7月江苏自考考试报名预计 10

自考流程
所在位置:江苏自考网 > 自考真题 > 江苏省自学考试-2020 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论述精选 112 题

江苏省自学考试-2020 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论述精选 112 题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

  答: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外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

  答:

  (1)军事侵略。资本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

  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 1840 年中英签订的《江宁条约》开始,

  清政府先后与列强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

  埔条约》、《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

  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

  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

  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资本一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

  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

  基础和统治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

  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

  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4.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答: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

  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

  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5.简述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答: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与剥削,革命性最强。

  (2)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

  (3)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6.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

  答: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

  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2)影响: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机器激化的基础上发

  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从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

  负着烦地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7.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答: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

  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

  ①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

  除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

  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②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特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

  级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

  级战争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

  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对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

  (1)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联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

  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两大历史任务完成之时,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9.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争失败的原因.

  答: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以来封建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清政府为了维护

  自己的统治,经常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导致中国在武器装备、

  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10.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答:

  (1)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相互制约。瓜分中国,变中国为自己的

  殖民地是外国列强的共同图谋,但是彼此之间又有许多矛盾、冲突,甚至可能爆

  发战争。因此,列强经过协商,暂缓瓜分中国,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为统治中

  国的工具,实行“以华制华”。

  (2)最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侵略斗争。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

  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其不敢为

  所欲为的瓜分中国。这一点连侵略者也承认。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

  方案:《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的原则,田地分为 9 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 岁以上

  分一整份,16 岁以下分一半。

  意义:太平天国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

  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

  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2.《资政新篇》中关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

  答:

  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

  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

  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

  制。

  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颁布的两个重要纲领及其特点。答: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

  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

  要求。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

  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

  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答: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

  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5.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答:

  天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1)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3)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训: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说明他们

  对外国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

  力量,民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6.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答: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时期,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以下方面:

  (1)是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洋务派除了继续办军事

  工业以外,开始举办民用企业,经营轮船电报、采矿冶炼与纺织工业四个部门。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7.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8.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9.19 世纪末,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答: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意义: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

  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

  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为维新变法运

  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10.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11.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表现。

  答:

  (1)在经济上,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却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一

  一封建土地所有制。

  (2)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是幻想以和平、合法的手

  段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

  (3)在思想上,维新派提倡学习西方,但却仍要借古代圣贤孔子之名来“托古

  改制”。

 

第三章 辛亥革命

  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

  清王朝;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

  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一再阐明民族主义必须和民权主义结合起来。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2.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

  答:

  1905 年至 1907 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

  《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展开:

  (1)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3.试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及意义。

  答:

  (1)论战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2)重要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

  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

  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什么说 1912 年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

  权?

  答: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

  (2)其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3)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

  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5.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基本内容。

  答: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法典,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

  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

  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

  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

  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

  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6.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

  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

  统治。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

  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7.简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答:

  由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是显

  而易见的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

  遭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

  阶级共和国方案救不了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

  路。

  8.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主要斗争。

  答:

  (1)发动"二次革命"("赣宁之役")。

  (2)组织中华革命党。

  (3)护国运动。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 年 12 月 25 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

  运动爆发。

  (4)第一次护法运动。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民主还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

  由。

  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新文化运动还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

  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

  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2.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答:

  第一,没有揭示封建专制的社会根源

  第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第三,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简述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①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社会主义;

  ②经济落后的国家可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现解放;

  ③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④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4.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

  1919 年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它发生在俄国十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

  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

  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

  5.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

  答: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简述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三类及代表人物。

  答: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中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

  林伯渠为代表。

  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

  争中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

  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8.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的主要内容。

  答: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

  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

  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9.中国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是什么?

  答:

  ①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

  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③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

  的生活状况。

  10.1926 年至 1927 年,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答:

  1926 年至 1927 年,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1)北伐的直接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2)北伐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几种兵力,各个歼

  灭的战略方针;1.首先以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2.然后引兵东向,消灭孙

  传芳;3.最后,北上张作霖。

  11.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第一,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二,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正义的革命战争。

  第三,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

  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12.1924 年至 1927 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尽管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

  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

  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

  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13.简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的工作。答: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答:

  ①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

  装斗争的方针

  ②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意义: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共产党指明出路,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

  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2.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答: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

  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揭开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3.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

  答:

  1927 年 9 月 9 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特点:

  ①放弃“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②不仅是军队的行动,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4.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

  答:

  内容:

  (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2)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3)成立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

  答:

  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

  立了榜样;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

  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 1927 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

  命发展的正确方向。6.简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

  (1)中国是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根本原因);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

  (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主观条件)。

  7.简述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和 30 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出现的三次严重“左倾”

  错误。

  答:

  三次“左”倾错误:

  ①第一次:1927 年 11 月至 1928 年 4 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

  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②第二次:1930 年 6 月至 9 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认为中

  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夺取中心城市。

  ③第三次:1931 年 1 月至 1935 年 1 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

  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的方针:“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8.简述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和 30 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

  主要原因。

  答: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

  思想上得到认真清理。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

  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

  (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王明的全力支持,使许多人失去识别和抵制能力。

  9.遵义会议集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意义。

  答: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

  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

  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

  志。

  10.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

  ①粉碎国民党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③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④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⑤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11.简述对工农红军创造的长征精神的理解。答: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一二·九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答:

  (1)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1935 年 12 月 9 日

  和 12 月 16 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学生

  们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在群众的压力下,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

  期成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2)“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

  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以及中共争取中间势力所必需的条件。

  答: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钟士和地方实力

  派。争取中间势力的主要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要尊重中间势

  力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取得胜利。

  3.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什么?

  答:

  (1)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

  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2)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3)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

  是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重要的任务。

  (4)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

  党亲英美派。共产党必须对他们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

  节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斗争求团结的目的。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①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关键:中国共产党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重要法宝:全民族抗战。

  ④国际条件: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5.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答: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面的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全民族战争,中国共产党是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主要表现在:

  (1)制定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2)积极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3)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4)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通过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使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

  方。

  (5)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确立毛泽东思

  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指明了方

  向。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的覆灭起决定性作用。

  ②为盟军完成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③为盟军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④为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

  7.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答:

  (1)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

  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

  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2)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

  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

  内和平基本实现。

  8.试述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

  (1)为了总结和吸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

  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 世纪 40 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

  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2)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

  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

  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

  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3)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9.试述《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答:

  (1)主要内容:

  ①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论调,毛泽东于 1938 年发

  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 10 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

  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②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

  主义的日本之间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

  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

  步,敌寡助我多助。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

  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

  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

  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

  治上成熟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抗日根据地。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

  于中国的。

  ③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

  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

  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

  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2)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

  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

  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10.试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意义。

  答:

  (1)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1935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停止内战,一

  致抗日。同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

  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1936 年 5 月,中国

  共产党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9 月制定“逼蒋抗日”方针,同东北军和第

  十七路军停止了敌对行动。1936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积极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

  解决,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

  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同国民党方面继续谈判。8 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

  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

  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

  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

  党的合法地位。由此,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

  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的形成,为抗日战争

  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11.简述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答:

  (1)政治: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1941 年当

  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政策。(2)经济: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

  (3)文化:抗日文化建设,培养抗日骨干。

  12.简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

  内容:

  ①政治上:

  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b.建立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②经济上:

  a.没收操纵国计民生企业,归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

  b.没收土地归农民所有,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

  c.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③文化上: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

  答:

  (1)人民觉悟程度提高,革命力量发展;

  (2)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

  (3)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

  答:

  三种建国方案:

  ①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

  性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背道而驰。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三个阶级的政治代表是

  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主要原因

  答: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这是多种原

  因造成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

  望破灭。

  (2)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

  人民的内战政策。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将

  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

  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

  答:(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

  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

  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

  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

  的为此流血牺牲。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各民主党派都

  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

  国而共同奋斗。

  5.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

  答:

  (1)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

  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

  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

  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6.简述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

  经济纲领。

  答:

  (1)1948 年 4 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中国共

  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1947 年 12 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

  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

  商业。

  7.简述《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答:

  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明了中国

  共产党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主张。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是主要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

  的 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

  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

  中占主要的地位。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

  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

  力量团结一致。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

  答:(1)“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

  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2)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

  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

  展”。

  9.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答:

  (1)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

  基本的、主要的;

  (2)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

  (3)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10.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答:

  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1)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

  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

  的利益。

  (2)其次,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追,中国人民走上

  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时代。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

  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3)再次,中国革命的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答:

  ①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

  ③国家基本统一,可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建设;

  ④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

  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2.新中国成立初级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及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的主要原因。

  答:(1)1950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

  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

  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

  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2)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的原因

  第一,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抓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第二,从当时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

  第三,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

  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3.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考验.

  答: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

  苦奋斗的作风。

  4.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三反”运动是指 1951 年底到 1952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

  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五反”运动是指 1952 年 1 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

  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5.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

  答: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答: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

  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1950

  年以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了

  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

  验。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

  必要条件。为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必须通过实行农业

  合作化来增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

  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7.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几种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

  答:

  (1)互助组,这是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

  社会主义的性质;

  (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性

  质;

  8.简述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则和方针

  答:

  (1)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4)把增产作为衡量办好合作社的标准;

  (5)社会改造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答:

  特点:(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

  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

  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10.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答: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

  来,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对生

  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

  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

  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简述抗美援朝战争及其意义。

  答:

  (1)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将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中朝交界的

  鸭绿江边。中国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

  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朝两国人民及其军队经过近三年的艰苦作战以

  及谈判斗争,终于迫使美国代表于 1953 年 7 月 27 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

  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

  代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

  威望空前提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九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一文的意义。

  答:

  《论十大关系》讲话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

  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成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2.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

  (1)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社

  会主义社会 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

  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 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

  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2)这一学说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重要发展,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3.简述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答: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指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个补充指

  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

  4.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

  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方针:

  ①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②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

  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③在执政党建设上,大会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

  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

  党和群众的联系。

  5.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答:

  讲话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对前几年的错误表示要负第一位的责任。承

  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今后要下苦工夫弄清楚它的规

  律。提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

  国家,大约要一百多年的时间。

  6.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

  主要思想

  是什么?

  答: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

  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

  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

  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7.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是什么?

  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使中国的

  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8.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社会主义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有哪些理论贡

  献?

  答:

  (1)打造一个有集中又有民主的政治局面;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处理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4)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

  (5)社会主义法治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

 

第十章 社会特色主义开创与接续发展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答: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

  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

  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

  的全力支持。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

  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答:

  (1)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它为全会实

  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2)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

  ①“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 1979

  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

  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③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

  幕。

  3.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什么?

  答:

  (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

  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2)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

  (3)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

  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简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重要作用。

  答:

  (1)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

  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2)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毛泽东思想。果动摇了这四

  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项基本原则为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

  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

  答:

  《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

  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6.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中共中央于 1981 年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

  内容及意义。

  答:

  从1979年11月起,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即第二个历史决议。最终于 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议。

  内容:(1)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的功绩是第

  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3)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

  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4)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进一步

  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意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表明了中

  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

  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道路的。

  8.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答: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是什么?

  答: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

  点、新诊断。科学发展观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做出的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

  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0.中共十三大的历史贡献。

  答:

  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系统地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

  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

  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

  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

  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奋斗。

  (3)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①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

  务已经基本实现;

  ②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

  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简述中共十八大的历史贡献

  答:

  (1)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大召开。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共十七大以来五年和十

  六大以来十年奋斗历程及其成就,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报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报告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

  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

  执政党。

  (2)中共十八大是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十八大精神归

  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简述中共十八大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

  五位一体:

  (1)经济建设

  (2)政治建设

  (3)文化建设

  (4)社会建设

  (5)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

  (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2)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3)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3.简述改革开放 40 年的巨大成就。

  答:

  (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2)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3)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2005 年 3 月 14 日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4.简述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深刻启示。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2)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中国近现代史几次土地改革的影响及意义。

  答:

  (1)1931 年,毛泽东指定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这就是依靠贫农、雇农、

  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

  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2)1947 年,中共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指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没

  收了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

  产的积极性。

  (3)1950 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

  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

  意义:三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延续了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彻

  底废除了。

  6.简述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

  第一次,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激烈的论战,这是资

  本主义与封建思想的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20 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使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1915 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思想解放潮

  流。

  7.简述中共十九大的内容。

  答:

  (1)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

  ③新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

  (3)大会还确立了新征程的目标

  (1)第一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第二阶段:从 2035 年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8.简述新征程的目标。

  答:

  (1)第一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第二阶段:从 2035 年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 进行伟

  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