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江苏自考网!江苏自考网为考生提供江苏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苏教育考试院www.jseea.cn为准。

联系我们:  0512-67311639

距7月江苏自考考试 67

距7月江苏自考考试报名预计 25

自考流程
所在位置:江苏自考网 > 考试大纲 > 29774 哲学原理专题

29774 哲学原理专题

2019-03-12 14:49:29   来源:其它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江苏教育学院编 (高纲号 0779)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哲学原理专题》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在学员已掌握一定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全面提高大家的理论素养,帮助大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一步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概念系统的内涵。
    第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三,掌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生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导  论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领会:
    世界观、哲学、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及概念。
    2、掌握: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节  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意识概念内涵。
    2、掌握:
    物质定义及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人类社会物质性的内容及各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意识本质的全面内涵、意识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同源性、层次性与同构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一、 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二、 人的存在方式
    三、 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第二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二、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三、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一、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和分化与统一
    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实践、主体、客体概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形式。
    2、 掌握:
    实践的系统构成;实践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实践各环节;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

    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三、 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 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 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 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二、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 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
    二、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三、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四、 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阶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结构、国家、文化、文化结构、艺术、道德、宗教、传统文化概念内涵。
    2、掌握: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力构成要素及各自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关系体系及内部关系;国家的职能、国体政体及关系;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功能。
    
    第四章  个人与社会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一、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二、 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三、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二节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一、 人的社会价值
    二、 人的个人价值
    三、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一、 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二、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人的社会化、个性、个性化、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个人价值、人的本质的内涵。
    2、掌握: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人的本质。
    
    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方向性

    一、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二、 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三、 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 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二、 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三、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四、 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联系、普遍联系、系统、发展、新生事物、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的内涵。
    2、掌握:
    普遍联系的内容;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可能与现实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实践辩证法的关系。
    
    第六章  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 质、量、度
    二、 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三、 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三、 矛盾论与系统论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 肯定与否定
    二、 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三、 “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质、量、度、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肯定、否定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
    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形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其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一、 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 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一、 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二、 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三、 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
    四、 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一、 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
    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历史发展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历史人物、杰出人物、人民群众、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等概念。
    2、掌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动力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

    一、 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 认识的种系发生
    三、 认识的个体发生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一、 认识: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 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
    三、 反映客观世界与创造客观世界

    第三节  认识的结构

    一、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二、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三、 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认识、反映论等概念。
    2、掌握: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第九章  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

    一、 认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二、 认识的感性形式及其社会历史性
    三、 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 反思、建构、与虚拟
    三、 语言、符号与认识
    四、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五、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感性直观、理性思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思、建构、虚拟等概念。
    2、掌握: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内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第十章  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一、 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及其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一、 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二、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三、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四、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思维方法、知性思维、辩证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概念。
    2、掌握:
    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真理

    一、 真理及其属性
    二、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三、 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人的生存实践

    第二节  价值

    一、 价值的客观基础
    二、 价值的主体特征
    三、 价值的相对性
    四、 价值与评价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一、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二、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三、 实践: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真理、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价值、真善美等概念。
    2、掌握:
    真理客观性的内容;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的特征;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十二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一)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

    第一节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一、 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二、 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三、 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第二节  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一、 社会进步中的人的发展
    二、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第三节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二、 人的异化及其扬弃:从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
    三、 共产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社会进步概念;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概念;共产主义的内涵。
    2、掌握:
    社会进步的含义及最高标准;人的发展三个历史形态的基本内涵。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的有关说明

    有关“领会”、“掌握”的含义:
    1、领会:要求了解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内容。一般在客观性命题、填空题和概念题等题型中出现。
    2、掌握: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观性命题的考题一般从该项中选择。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李秀林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三)自学方法建议

    第一,全面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其精神实质。
    第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能够理论联系。

    (四)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要求

    难易适中,一般都在试题的正态分布之中。
    
    附录:题型举例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C.思想与存在的问题               D.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的关系问题
    答案:A

    二、填空题

    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

    三、名词解释

    例:量
    答案: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四、简述题

    例: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五、论述题

    例:试运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要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存在着辩证联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的长何;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每个相对真理都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和成份;另一方面,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两者存在不断转化的趋势,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认识不断地从相对绝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表明,任何一个真理者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因此,对待每一个真理的基本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就是将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对待这些真理的态度也应是坚持和发展相结合,任何以否定的态度和僵化的方法对待这些真理做法都是错误的,都不利于真理本身的发展。实际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对其坚持和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成果。
 
 

上一篇:00831 英语语法
下一篇:02104 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纲1773)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描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